1.1 何谓心理学

1.1.1 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何谓恐怕无人不知,它频现于普通民众的日常言语之中。当我们说“你这是心理作用”时,实际上我们已经朴素地在使用心理学知识。但是“心理学”是什么,恐怕无法良好定义。如果只问一个问题能够难倒所有的心理学家,那这个问题应该就是“心理学是什么?”。词源上来说,心理学(Psychology)意指对灵魂(Psych)的阐述(-ology)。一直以来,谁在阐述灵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甚至直接去《论灵魂》。但哲学家们对灵魂的论述并未使得灵魂研究本身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这大概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先哲们并未真的专门只去研究灵魂事宜,而仅仅将之作为其智慧之一种,或者并非是主要的那一种。其二是先哲们对灵魂的论及并没有使用一种革新性的范式(paradigm),因此论灵魂与论知识、论幸福在研究手法和思维上无异。所以对灵魂的论及只能作为哲学讨论之一种或曰一类话题而长期存在于哲学史上的只言片语中。

德国学者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不无惋惜地留下名言:“心理学有着长久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Psychology has a long past, but a short history)。艾宾浩斯自己也因进行了高级心理功能的实验却未有意识地先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而遗憾错过了科学心理学创始人的殊荣。从冯特(Wilhelm Wundt)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今,一代代心理学家始终在更改自己对于“心理学”何谓的看法。心理可以重在结构、可以重在功能;可能外显于行为,亦可能运转于脑中。如果非要给它下一个定义,我们倾向于使用这样折衷的工作定义(working definition):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这一定义至少包涵这样三个关键要点:其一,心理学的研究手段是科学。这里所说的“心理学”是且仅是“心理科学”的简称。当你说“心理科学”时,已然回避了“心理学是不是科学?”这个让心理学家颇为尴尬的问题。长久以来,心理学家试图以自然科学来比照自身的学科建设,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之始也来自于科学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不同于中国古代,古希腊哲学家更多是自然哲学家,其思考之问题实则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考量。自然作为一种外部的物理世界从哲学家之思辨过渡为科学家之实验,自然哲学过渡为自然科学。社会也是一样,它是外部的非物理世界,因此对其进行科学之研究成为社会科学。而心理却相对于自然与社会,它属于个体内部的世界,对这种内部世界的科学研究称之为心理科学。在这个意义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是相对于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通常直接称为Science)与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而言的。因此将心理科学置于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之下成为其子学科的做法是有欠思考的,将心理科学称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或者是交集者,也是在根本问题上想当然的。顺便提及,人文(Humanities)并非科学,它称之为“人文学科”,不会也无意成为“人文科学”。

与“心理科学”相对应的概念叫做“科学心理学”(Scientific Psychology),这个概念应与“哲学心理学”相对应。它告诉我们对人类心理的探究并非只有科学方法这一条路径,且科学方法并不比其他方法,譬如哲学思辨来得更加高尚。在“这不科学!”这种论断横行的今天,人们应该反思将科学作为一种宗教式的判定规则是否合适。科学方法有其特征,譬如客观、可重复、可证伪等。抛开规范性上的讨论以及对何为科学方法深层次的理论理解,我们似乎可以比较直觉地说,用科学方法来探究的任何问题都能称之为科学,哪怕其主题如“卫生纸是否能吃”、“秋衣外穿是否更暖和”这样荒谬。而用任何方法去探究心理问题都能称之为“心理学”,哪怕其手段如未经训练的普通人般思考这样朴素。但必须注意的是,本书从此处开始往后所使用的“心理学”,都指“科学心理学”。

其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行为(behavior)。何谓“行为”?朴素来说,任何人类外在表现都能称之为行为。无论人是否心动,只要外在的“风动、幡动”,则皆可称之为行为。但心理学之所以研究行为的假设还在于:首先,大多数心理学家皆赞成是心动导致了行动这一因果链条(亦有可能是行动导致了心动),因此,对行为的研究似乎能够反推人类心理活动,而行为是外显且容易测量的。其次,功利来说,心理学的实用功能是为了去改变、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而不仅仅是理解心理的运作规律。这样,单纯研究行为而不去深究心理过程在早期表层研究上似乎便可达到这一功利目的(实际上至今仍然达不到)。

其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是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es)。这句话写出了心理学家的无限悲哀,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心理过程,只不过心理过程常被比喻为一个黑箱,无法打开也无法确知究竟何物置之于内且如何运作。反应时(reaction time, RT)的测量通常情况下给了我们一个窥测黑箱的手段,通过多任务反应时的差异来确证某一任务所对应的心理学过程,这是反应时的基本原理,也是一种间接推测心理过程的方式。譬如在心理旋转实验中,通过对不同旋转角度的字母“R”的识别时间差异,可以确定人类在知觉这一字母时也存在对应的的心理旋转过程。现代神经科学方法,尤其是基于时间的脑电方式与基于空间的脑成像方式,给了心理学家打开黑箱的一种方式。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即便是脑成像研究,它也并非是在直接观察人类心理过程的运作。以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为例,它可以在脑的空间维度上较好比较不过心理过程所对应的脑活动区域的区别,这也是在通过脑活动区域之区别来反推心理历程,从原理上来说与反应时无异,只不过换了因变量而已。

1.1.2 心理学不是什么

(太长了,删了吧。。。)

1.1.3 心理学会是什么

有人说心理学是“交叉学科”,有人说心理学是“桥梁学科”。从之前的分析可知,这样的说法都不准确。它不存在交叉,也并非什么其他学科间的桥梁。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心理科学相对于物理科学与社会科学而言的。心理学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和成熟的研究方法,它并非是其他学科交集而成。但是,心理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集。比如与教育学的交集即教育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集即语言心理学、与政治学的交集即政治心理学等等。学科交叉或者跨学科研究在现在早已屡见不鲜,因此几乎大部分学科(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都能与心理学有些交集,你大可以想象“XX心理学”的存在。

“XX心理学”除了是学科的交集,它也可以是学科内部的分支。学科的分支有时候和它与其他学科的交集分不太清楚。美国心理学会分支机构50多个,每年都还在新增,学科内部究竟如何切割是个相对模糊的事情。当然,这不代表真的就无法说。就心理学内部而言,这样几个分支似乎值得一提。首先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看起来是对立的,这是因为人格心理学关注人自身对行为的影响,而社会心理学则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但在研究逻辑上两者是一脉相承,且是对相同问题关注的两面。第二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时间维度上心理历程和行为的变化或者不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虽然发展心理学强调人是毕生都在经历发展的,但是可想而知,很多心理历程存在一个从无到有或者从弱到强的过程,这些过程大都发生孩童时期,因此大半发展心理学家以孩子为研究对象。第三是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因为认知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史上比较靠近现在的大流派,它在一时之间几乎彻底席卷了整个心理学领域,而神经科学还原论的原理很容易对应上认知心理学的心理过程切分的任务,因此通常情况下这些领域会交织在一起。第四是临床心理学。作为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内容,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在心理特征和行为上表现正常的人。在美国从事临床心理学工作比中国的准入标尺要高出许多。如果你仔细观察美国各大学心理学系的建制,大略都包含这四个部分。但是由于现今科学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且学科分野的界限日益模糊,所以可能你也会看到其他分支,这不用惊奇。在中国,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心理学下属三个二级学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这样的学科层级与美国主流心理学的分类不甚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教育心理学在美国高校通常在教育学系而非在心理学系中。

心理学将向何处去?按照认知心理学开创者之一乔治·米勒(George A.Miller)的说法,红极一时且囊括神经科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大量学科的认知科学终将全部归为心理学。孔德(Auguste Comte)曾预测,最后的科学是去研究那些社会情境下的生物有机体的行为。我想,孔德一定是在说社会学,而这个描述却直指心理学。

1.2 心理学之历史

比起任何一门学科,心理学都没有更加值得夸耀的历史。这是一个始终生活在物理学、生理学与哲学夹缝中的学科。远古的历史追溯于古希腊而近乎哲学史,近代历史则追溯于那些“不务正业”地测量人类低级感觉功能的近代生理学家与物理学家。艾宾浩斯有关心理学过去长而历史短的感叹最为说明问题。说来有趣,艾宾浩斯自己也没能成为这段历史之一,而且还错过了这一历史开创者的殊荣。严格来说,艾宾浩斯所谓的“心理学”的历史,指的是“科学心理学”的历史。而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通常被学术界公认为1879年维尔海姆·冯特(Wilhelm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首个心理学实验室。实际上在此之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已经在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但是那个实验室仅仅用于教学。冯特的实验室纯粹作为实验之用。因此,一般所谓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历史。

1.2.1 心理学的开端

    当然,虽然科学史中充满着偶然,但是心理学史的开端却是由一位雄心勃勃想要开创一门新的学科的学者所创立。冯特便是这样的人,他开山立派、培养学生,奔走游说、争当领袖。应该说,他有很强的使命感想要成为这样一门学科的追根溯源之人,而且他成功了。与他同期的人,如艾宾浩斯,仅执着于自己的科学研究,也使用了科学的方法、也研究了心理学的问题,但却没有建功立业之心,也无事物喧闹之实。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其对象为高级心理现象,应该说还要胜于冯特开始的基本感知研究。而在冯特、艾宾浩斯之前,费希纳、韦伯、黑林、赫尔姆霍兹甚至穆勒,他们都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了基本的感知现象,但是他们都没有想要真的成为一名“心理学家”。他们都是生物学家或者物理学家,这其中很多人的教职甚至是接续的。18世纪生物学与物理学的急剧发展给心理学提供了良好诞生的土壤,尤其是这些学科所培养出的科学思维方式,使得那些寻求生物与物理之外的心理学问题的人有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当然,如果你要再往上追溯,心理学一样可以追溯至古希腊,但那些心理学思辨的历史太过遥远且大量混杂在哲学家的哲学思考中,只能由哲学家并非有意为之的只言片语中去摘取那些闪着心理学光芒的片段。

还是从冯特说起。这位在中学时期并不出色的学生在柏林大学跟随约翰内斯穆勒学习,随后作为赫尔姆霍兹的助手在海德堡大学任教。应该说,冯特对人类心理与社会的兴趣使得他与赫尔姆霍兹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在赫尔姆霍兹离开海德堡大学之后,冯特并没有能够继承他的教授教职。在海德堡大学期间,冯特著述了其《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而希望籍此离开海德堡。《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声称用实验方式来进行当时并非属于主流生理学的意识与行为问题。冯特认为这是一门新的学科,他有强烈的使命感,这本书也是一种强烈地勾画一门新的学科的尝试。后来的故事是,莱比锡大学用一个空缺了十年的哲学教授教席聘请了冯特。在莱比锡大学里,冯特在孔维特(Konvikt)楼堆放其课上所要用到的心理学实验仪器,这些仪器在现在看来无非是一些和反应时有关的速视器、定时器、钟摆等物。1879年秋,冯特在孔维特楼的东西越积越多,他除了抢占了更多的房间之外,还开始从事并不属于其课程内容范围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史家通常认为,此时此地标志着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真正成立。实际上,1979年的这个实验室并非是莱比锡大学的官方实验室,它在莱比锡大学的官方目录上一直不存在,这个实验室仅仅是冯特自己所声称的。1883年,冯特用接受布雷斯劳大学教职相威胁,莱比锡大学才正式承认了心理学实验室,并任由冯特将它一再扩大。

在《生理心理学原理》中,冯特还没有放弃“生理”这两个字,这或许跟他当时在海德堡大学的生理学教席有关。但是冯特清晰地指出,心理学应当研究的并不客观现实,那无非是一种间接经验,而心理学应当研究直接经验,那些或许与客观现实不同,但是却人类感官直接经验到的部分。基于其心身二元论的想法,也正是因为这种直接经验的难以测量,冯特开始思考心理学的直接经验是否与物理学的客观现实不同,是否心理学的对象与探知对象的方法实则无法区分开来,他提出内省方法来探知直接经验。内省有其局限是我们现在随意可批评的,但是实际上冯特的内省方法并非现在测量学里随意的自我报告,他还是规范了一套严格的程序。但是内省了之后又如何分析?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将这些直接经验进行概念的上的分类以便成为一种可供分析的资料。而分类的基础便是确定这些资料的本质如何区分,这无可避免地涉及到将心理历程切分为元素。切分元素的过程也是一个元素当初如何结合的过程,而这种复合过程也是冯特所关注的。

赘述冯特的繁杂元素与元素结合的过程是专业心理学史的事情,而在此我们仅需要知道,冯特是但也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元素主义者。他通常会被误解为类似心理化学般元素分析的始作俑者,但真实情况是,他还是一个哲学教授,也有其形而上学观,著述过伦理学、逻辑学,最为重要的是他在晚年还试图探讨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勤奋的学者,其著述之丰是大部分心理学家所无法企及的,铁钦纳翻译其著作的速度甚至都没有其自己大幅改版自己著作的速度来的快,若单以其生命时间与著作数量来看,他也许每时每刻都得写一个字母。1889年,冯特成为了莱比锡大学的校长,两年之前也创办了心理学杂志《哲学研究》,在其上发表实验心理学论文。冯特之贡献除了对实验的强调和对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的执着,莫过于培养了大量的学生,大量学生慕名而来,而毕业之后各自归国成为了各地心理学的开创者和写进心理学史的人物,这其中当然不乏德国学生,而更为有影响的是那些去往美国的学生们。

1.2.2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源于爱德华·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一个在美国执着于他所谓的心理学德国传统的英国人。他很严苛,他的学生心理学史家波林却写道:“多么伟大的一个人!他一直是在与我曾经有过密切联系的人中最接近天才的人。他总是有意想不到的建议。如果你有蘑菇,他会告诉你如何去烹制;如果你买的橡木地板,他会立即说出橡木灰的好处;如果你要结婚,他立刻有建议;如果你正度蜜月,该回来的日子他会写信提醒你……”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期间,铁钦纳一直保持着抽雪茄的习惯,且放言不会抽烟者无法成为好的心理学家,以导致不会抽烟波林只能因为害怕而抽到吐。同时,他一直恪守着自己对心理学的严苛定义,不允许其他并不“纯粹”的心理学研究出现在他的视线中。他心底里这份纯洁的愿望即他所谓的结构主义。

把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对立起来是铁钦纳的创举。他类比生物学来说明心理学的层次,铁钦纳认为生物学包涵三个层面,即:解剖学,这是结构;生理学,这是功能;胚胎学,这是发展。虽然这三个子学科并不同于现在的生物学分类,但是在铁钦纳看来它们涵盖了生物学之所有,心理学也如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心理学也应分为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研究。但在心理学之初,若不了解心理有什么则无法考虑心理能做什么,结构的研究在逻辑顺序以及科学方法上都要优先于功能的研究。因此,结构主义的任务是将意识进行解剖,而由于研究对象意识的特殊之处,所采取之方法只能是内省。铁钦纳之内省不同于摇椅哲学家的内省,他力求科学客观,力求被试受到训练之后再进行可以重复地、能区分出刺激和自己对刺激感受的内省。通过大量内省,铁钦纳发现意识的基本元素有感觉、意向与情感,而每种元素又有其基本的属性。铁钦纳通过这种方法居然区分出了超过四万种感觉。当心理学进行元素分析找到了四万多种分析后的结果之后,那么这些东西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组合且有何用处便成为了重要。铁钦纳无法正视这一问题,这便让功能主义有了取胜之机。如果说铁钦纳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上大有贡献,我想这在现在看来是不恰当的。但是他对科学方法的执着和他严苛的科学态度却实实在在地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将这一学科推向范式成熟的科学形态。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不是铁钦纳对元素分析的极端坚持,也不会有将其作为一个靶子来进行批评的行为主义、格式塔,尤其是功能主义的繁荣。

1.2.3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是铁钦纳对这个学派的称呼。而其首先之领袖当推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詹姆斯出身于富庶之家,使得他能够游学于自己的兴趣并能轻松获得教职。在欧洲,詹姆斯听过赫尔姆霍兹与冯特的课程,但他对他们所言毫无兴趣。回到美国,他谋得哈佛大学心理学教职,1875年他曾经先于冯特建造了一个仅仅用于教学的心理学实验室,同时花了整整十二年时间撰写了文辞优美的《心理学原理》。之后,这个哲学家气质浓郁的心理学家扔下一句“心理学是一些简单的事实,一些闲扯和争吵,一种仅在描述水平上的归纳和推论,但是没有一条定律足以与物理学意义上的定律相匹敌。这不是一门科学,它仅仅是一门科学的希望……”便继续自己的哲学思辨。

詹姆斯接受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之所以进化出意识,那一定是因为意识有其功用。他反对低等的元素分析与还原论,他表示人之所以为人有意识而不是因为人有神经,螺蛳也有神经那又如何?与铁钦纳不同,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一个整体,是连续不断的流,是无法将其分割为碎片的。这种意识流的状态将人的状态界定为了私人独有,因此去寻求共同元素必然失败,这导致意识是跟随于意识者的,脱离主体,意识无法独立研究。当然意识也是总有对象的,无法凭空进行,它的对象还存在人为选择,每个人始终在选择一种意识对象而排除另一些意识对象。当然,意识这种私人状态也是一次性的,你无法两次体会一模一样的心理状态。因为意识有主体也有对象,那么人在知觉自己的时候,一定存在一个主体也存在一个对象,这个时候的主体与对象都是“我”。詹姆斯把主体称之为主我,而将对象称之为客我。詹姆斯重视这种主我,因为它是整个主观生活的中心。功能主义在詹姆斯之后由其学生们在芝加哥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开枝散叶,其基本思想依然是放弃元素分析的想法,关注意识的功用且关注心理学的应用。应该说,功能主义心理学极大促进了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孕育了其他学科,甚至包括行为主义的先驱华生,也是出自功能主义芝加哥学派之师门。

1.2.4 行为主义

约翰·华生(JohnBroadus Watson)经常被认为是心理学史上长相最为英俊的心理学家。华生家庭并不富裕也并不幸福,其父亲为游手好闲之徒,而华生之少年也颇为顽劣,甚至还被捕了两次,但他极有魅力与说服才能。婴幼儿时期华生的保姆给他灌输了太多魔鬼与黑暗的故事,这让华生成年之后还经常感觉抑郁、害怕黑暗甚至需要开灯睡觉。华生15岁进入福尔曼大学学习,跟随摩尔(Gordon B. Moore)学习心理学,明显被捕两次的华生并不是一个好学生,摩尔甚至挂掉了他的心理学课程,但在21岁时他拿到了福尔曼大学的硕士学位。毕业以后的华生到小学教书,当时的工资是25刀每月。穷困的华生不甘心小学教书匠的工作,他跑到芝加哥大学租食堂的房间,在食堂当服务员,给心理学系看门,看管实验室里的小白鼠们以获取微弱的报酬来生活。在芝加哥大学,华生师从于杜威、安吉尔等功能主义学派的知名人物。1903年华生25岁时毕业,成为芝加哥大学最年轻的博士,并留校成为助理教授。这一年他娶了自己的学生玛丽·伊克斯为妻,原因是玛丽在心理学概论的课上爱上了自己这位年轻英俊却又才华横溢的教授,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上玛丽并未答题而是写了一首情诗。这次文学创作得到了玛丽预期的结果,也说明当时的美国没有本科教学评估。1908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五倍年薪邀请华生任教,当时约翰霍普金斯的心理学系主任为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鲍德温(James Mark Baldwin)。次年,鲍德温因涉嫌嫖娼被捕,被迫辞职,华生继承了其职位。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1914年,只有36岁的华生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距离他博士毕业仅仅过去了11年,这还包括他服的三年兵役。1920年,华生与其学生罗莎莉(Rosalie Rayner)产生了感情,被其妻玛丽起诉,导致学界无人聘请,华生黯然结束了其学术生涯。无论在芝加哥还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出身功能主义的华生都坚持使用铁钦纳的教科书作为教材,而铁钦纳也是为数不多在困境中还支持华生的心理学家。之后的华生投身广告界,与罗莎莉结婚,罗莎莉年轻离世,生下两子,分别取名为威廉与詹姆斯。

华生的心理学思想不匹配于他传奇的人生。华生的行为主义在更多意义上是一次范式的革新,但这个范式革新的思想确是来源于他人的条件反射理论。在条件反射原理的基础上,华生认为人类心理可以简化为刺激与反应。华生的经典研究在于他在医院中与罗莎莉一起进行的小阿尔伯特实验,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了婴儿对毛茸之物的恐惧,留下一段心理学史上的伦理之争。当然华生是打算给孩子做去条件反射过程的,奈何孩子的家长已无法忍受孩子成为如此实验的对象而悄悄带孩子离去。这种忽视心理过程的做法实际上抹杀了“心理”二字而导致极端的环境决定论。华生的名言也许最能说明他的想法:“给我一打健全无缺陷的因为,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里抚养,我可以保证,从他们中任意挑出一个,而不管他的才能、偏好、倾向、能力以及他亲族的职业和种族,我都可以将他训练成为我所能选择的任意一种类型的特定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领袖,甚至是乞丐或者小偷。”

在华生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简约理论的代表,也可以看到一个学界领袖是如何将理论之极端发展成为学科之统一范式的。我想,在华生心底,他何尝不知道对环境的极端强调是有违心理学基本原理的,但是他的坚持使得心理学的科学方式有了真正得以施展的场地,人类行为相比于心理过程更外显、更能够直接在心理学的发源处得以科学研究。当然,在华生心底,他又何尝不惋惜于自己过早地离开学术界,之后只能混迹于业界,也曾经为生计做过科普、录过音频、写过非专业杂志专栏,直到自己年过古稀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奖时怕泪流满面让孩子代为出席,不久后便离开人世。

壮志未酬高开低走的华生并非后继无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胡尔(Clark L. Hull)等人将行为主义推向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极端。直到声称自己是行为主义的班杜拉(Albert Bandura)出现,将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加上心理因素,与斯金纳进行论战,结合之后出现的认知革命,方才将极端的行为主义拉回同时对有机体心理过程的强调,但是“行为”作为一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已然深深地刻在了心理学的定义与后世心理学家的血液中。

1.2.5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的故事我不愿赘述,这个改变世界的三个犹太人之一让大多数的非心理学票友爱上了心理学,也广泛地在上个世纪影响了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但在学院派心理学家眼中,弗洛伊德依然只是个文辞华丽、说服力强的小说家。这正如弗洛伊德受斯坦利·霍尔(Stanley G. Hall)之邀赴美国讲学时,铁钦纳对其抱有的不屑一般。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庞杂、内容丰富,就其思想性和解释力而言,之前的理论较之无法比拟。简言之,我想弗洛伊德的理论大致分为这样几个要点吧。第一,本能论。弗洛伊德以本能来解释心理动力,早期弗洛伊德强调力比多,即生的本能,生者也含有性之意。而后期受战争影响,他加上了撒拉托斯,即死的本能。第二,意识冰山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有潜意识驱动的,而潜意识在水面之下,无可接触。水面之上露出来的小部分是意识,但是它并不驱动大量行为。两者之间有前意识,那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连接处。第三,三我结构模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了人格的基本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考虑欲求之满足;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考虑社会之规范。这就像动画片中一个人面临决策时左右肩膀上站着的天使和恶魔。实际上两者经常冲突,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旨在处理两者的冲突。第四,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将心理发展看作是性欲的发展,每个时期有一个性感带,性欲发展有特定的目标,如果没能良好发展便会停滞在这个阶段,产生功能固着与退行,产生某种特定的人格。这个发展的顺序是: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并非弗洛伊德刻意强调而文学艺术工作者却十分乐见的是生殖器期的俄狄浦斯情节。第五,防御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有一套防御机制来抵御压力、歪曲现实来保持心理平衡。这种防御机制类似认知重评,通过对外在事件的再解释来保证挫折和焦虑带来的不安能够得以控制,例如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等。第六,梦论。弗洛伊德将梦看做通向潜意识的康庄大道。他的梦论不同于周公解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等。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一套梦程给包装过的。你想知道潜意识没有那么容易,在梦里潜意识都以一种象征化而并不显眼的方式出现。释梦就是将这些梦程给反向操作的过程。第七,日常行为的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会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比如你的口误、比如你富有攻击性的幽默等。

弗洛伊德的理论完全不是学院派传统,其理论传承也完全不是学院派道路。众所周知,他最得意的学生荣格与他分道扬镳,自立分析心理学之门户。大弟子阿德勒也出走开自我心理学之先河。之后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潜意识理论上有发展,如荣格将潜意识发展为集体潜意识,后弗洛姆又将其发展为社会潜意识。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中的本我,而之后的新精神分析更加强调自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个体性的,而之后的新精神分析更加关注了社会文化等。应该说,精神分析学派完全是非学院派且不实证的,但其思想洞见常有闪光。弗洛伊德本人常被人诟病泛性论,但其理论解释力之强却又令人折服。

1.2.6 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个心理学的小流派。其代表人物为三位德国心理学家维特海默(Max Wertheimer)、考夫卡(Kurt Koffka)和苛勒(Wolfgang Kohler)。三位德国心理学家与美国传统完全不同,但也并非无名之辈。维特海默师从于冯特的弟子二重心理学家屈尔配(Oswald Külpe),而考夫卡和苛勒都师从于现象学家胡塞尔的弟子斯塔夫。1910年夏天,维特海默在从维也纳前往莱茵兰度假的火车上,突然发现窗外的行道树在移动。我知道你们都见过火车车窗外的树木会移动,但是这个视错觉现象却给了维特海默以启示。他断然中断休假,在中途的法兰克福下车,前往法兰克福大学进行实验,协助他进行实验的正是当时法兰克福大学的两位年轻教师考夫卡和苛勒。维特海默用速示器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根线段,这两根线段是垂直的。他发现,如果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那么人们倾向于看到一个直角。而如果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那么人们看到的就是一前一后两根线段。如果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60毫秒,那么你会看到一根线段向另一根线段运动,即一根线段倒下又立起的现象。这被维特海默称之为似动。维特海默认为这种物理世界并不存在的现象,在心理现象场中以一种整体的方式存在,而这个整体是不能被元素分析为两根线段的,它就是一个整体,优先于部分且决定部分的性质。据此,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一系列知觉原则。而斯塔夫的另一位博士勒温(Kurt Lewin)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待社会,移居美国之后,创建了实验社会心理学。

1.2.7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诞生于美国本土的心理学流派,其首倡者当属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马斯洛从小出生于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其母亲是其父亲的表妹。父亲酗酒花心,母亲迷信暴躁。马斯洛曾经捡了两只小猫回家却被母亲活活打死,他与母亲关系一直不好,甚至拒绝参加母亲的葬礼。看到娶了自己表妹的父亲所造成的生活混乱之后,马斯洛也没有能够逃脱命运的安排。这个因大鼻子而对自己相貌极为不自信的人在阿德勒超越自卑的著作中找到了安慰,并同样地爱上了自己表妹。十九岁那年羞涩的马斯洛被表妹推吻,那种愉悦的快感让他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巅峰状态,这种一生难忘的感觉也许启发他创作出了自我实现时的巅峰体验概念。在康奈尔大学,马斯洛听过铁钦纳的心理学课程,对这种元素分析的心理学失去了信心。在读到华生有关行为主义的论述后,马斯洛才重新燃起对心理学的兴趣,他前往威斯康星大学师从以研究灵长类动物而闻名的哈洛(Harry F. Harlow),接受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训练。马斯洛关于灵长类动物支配动机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功能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的高度赞赏,但马斯洛却在自己与表妹的孩子出生后背离了行为主义传统,他表示任何一个有孩子的父亲都不可能相信华生所谓的环境决定论,而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个被动的动物般接受刺激作出反应。

马斯洛的主要理论即其需求层次理论。在原理上马斯洛秉持积极的人性观,相信人的能动性与自由意志,赞赏人类作为一种主体所能够发挥的能力。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最下层的是生理需求,继而是安全需求,再者是归属与爱的需求,接着是尊重的需求,最高者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马斯洛看来,通常底层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是无法去追寻高级需求的,但是这也不尽然,譬如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人有时候连生理需求都没有解决。所谓自我实现,即发挥这个人最完整的潜能。马斯洛通过对一些名人的传记研究,总结出一系列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而自我实现的标志在马斯洛看来是所谓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正如他的初吻般美妙。

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影响到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体系,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便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一致等技术构建出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应该说,人本主义将心理学的关注点重新定义为有能动性的人,而非行为主义的动物或者精神分析的病态,它启示了现代积极心理学。但是其早期研究方法上的相对随意和更靠近类似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浸透让其在科学性色彩上打了些折扣。

1.2.8 认知观

对于行为主义忽视内部心理过程的做法,人本主义给出了自己的反驳,而随着计算机、信息论和语言学等学科的发展,在上世纪中叶,心理学家开始反思是否人类心理过程的运作方式能用计算机中信息加工的方式加以模拟。这其中的奠基性人物应该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司马贺(Herbert A. Simon)使用逻辑语言方式进行的人类问题解决研究、乔治·米勒(George A. Miller)对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以及奈瑟(Ulric Neisser)对认知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在奈瑟看来,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转化、衰减、精加工、贮存、恢复和应用的全过程,而诸如感觉、知觉、想象、保持、回忆、问题解决和思维等术语,指的都是认知的假设阶段或者方面。

很明显,当代心理学大量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大部分都采取的认知心理学的方式。因为认知心理学给了心理学一扇能够打开刺激和反应之间黑箱的窗户,让人们可以通过精巧的设计以反应时的方式一窥心理运作之全貌。但认知心理学将人类心理过程还原为机器,发展到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其还原论取向更盛,这种对人类心理的极端还原导致心理学也许不是心理学,反而变成了生物学,由此产生的异化是深入思考的。

当代心理学已然想去向着范式成熟的学科迈进,很多时候不需要去思考心理学的历史问题,而只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引经据典。但不得不说,当代心理学却缺乏一个宏大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将研究者们逼向了细致的问题而忽视对宏大基础理论的思考。严格来说,心理学史上的各种理论纷争都是盲人摸象,谁也没有能够或者不可能全盘把握人类心理过程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整体。

1.3 心理学之方法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同样,未经科学雕琢的结论也不值得信。心理学如是,任何学科如是。就一心想将自己标榜为科学的心理学来说,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只要包含心理过程与行为即可,而研究方法却必须科学。科学有何标准是个科学哲学问题,不是此处应该探究的。这里我们只表达心理学中通行的科学方法如何。

应该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应被简单分为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因为这样混淆了研究的设计与收集数据的方式。按照Hendrick等人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心理学的研究至少在以下四个维度上可以进行划分:第一,研究对象:群体还是个体;第二,数据搜集:观察还是自我报告;第三,研究设计:真实验、准实验、相关、描述;第四,研究场所:实验室、现场。

在研究对象维度上,心理学研究可分为群体研究或者个体研究。很明显,大量心理学研究的都是平均数结论,即群体规律;但是如少量临床心理学研究却会去探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群体研究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得到普遍规律,但是其缺点在于这种普遍规律实际上很难应用到个人身上。个体研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精确预测个体心理规律,但却无法推及整体。

在数据收集方式上,通常心理学研究有观察与自我报告两种。心理学研究可用多种方式来进行观察,比如:视觉观察:用摄像机、单向玻璃、计时器、核查表、评定量表、计量表等工具记录数据;听觉观察:用录音机等设备;生理计量:脑波、血压、心率、皮电等,用生物反馈仪、ERP、fMRI等工具获得。观察法的优点在于较为客观,而缺点在于缺乏对个体自身体验数据的获得。而自我报告则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其优点显而易见,这是第一性的心理经验,自己才是最为了解自己的人。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却在于,有时候自己不愿意将真实想法诉诸于人或者表现出社会赞许性,还有时候自己想将自己内心想法说出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也不甚了解自己表现为朴素现实主义。

在研究场所上,通常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在现场。实验室实验自然科学家的主要手段,心理学家也最常用此地。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就是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其优点在于在实验室中想要什么就能操纵什么,而其缺点在于无论如何操纵都不真实。现场进行操纵则贵在真实,但却会使得实验的操控并不严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情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巨大,实验室中被试的反应可能和现实生活中大不相同,因此现场实验可以很好地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

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分为真实验、准实验、相关与描述四种。真实验与准实验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在现场进行而在于是否进行了被试的随机分派,也就是每一个被试接受哪一种处理是否随机。而他们与相关的区别在于自变量是否进行了操纵。真实验与准实验都是得出因果关系的方法,而相关研究得出的相关关系,单纯的描述研究则得不出任何关系。所谓实验,即是操纵自变量、观察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比较处理与非处理结果的方式,这是心理学最为常用也最引以为豪的研究方式。


课程联系1:
大学资源网客服

课程联系2:
大学资源网客服

课程联系3:
大学资源网客服

服务时间:
8:00-21:00(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