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辅导视频

  • 名称:高三语文总复习辅导视频
  • 分类:高三课程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2/10/11 20:31:03

论述类文本阅读要点回顾    

一、什么是论述类文章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论述类”文本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侧重于新闻性、考据性、议论性,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

二、论述类文本命题陷阱

1.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3.以偏概全。以偏概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判断是“个别”、“部分”还是“全部”,不能以偏概全。

4.是非颠倒。所谓是非颠倒,也可称为“指鹿为马”,就是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5.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6.超前判断。超前判断在试卷中往往表现出为两种情况,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10.喧宾夺主。所谓“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津

(一)树立一种观念。论述类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做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专注。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科技文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三)明确五个步骤。

    1.通读原文

    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细读试题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3.题文对应

    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4.筛选答案

    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5.准确判断

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1、字形推断法

字形推断法,也称之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推敲、分析、解释实词的本义。利用推敲分析字形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实词的本义,甚至去推断实词的引申义或其他的义项。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敲分析实词义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2、成语印证法

所谓成语印证法就是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长期以来习用的”这个定语,说明了成语的含义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所以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3、语法分析推断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以明确: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可以推知它的词义。

语法分析推断这一方法主要运用于认识词类的活用里。我们判断一个实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

4、代入筛选法

代入筛选法,即在阅读和解题时,把我们知道的某个实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一一地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5、课文迁移法

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推断词义。

从这些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虽然试题考的篇目都是课外的,但考题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实词很多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6、词语发展推断法。

词语发展推断法,即根据词语的发展历史来推断词义。

词语象其的科学一样,也有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不同的发展阶段,部分词语的意义也会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得到一定的发展。

7、对句判断法

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对偶(对仗)、并列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判断。

高考文言文信息筛选题六大最易失误点

信息筛选题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中的一类常见试题,一般采用选择题题型。命题者从原文中摘取若干句子编组,要求考生按照题干要求作出选择,题干一般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某人……的一组是”。

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思路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或是确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考察各组句子,看组内各句是否全部符合题干要求,进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那一组。这样看来,探究命题人设置干扰的方法,无疑是我们破解信息筛选题的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一、对象错位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命题人看准了这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点”上命题,制造出“主旨错位”的误区。

五、事件错位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文言文翻译的七大误区

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总之,文言文翻译应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在翻译时应做到“该删的删,该添的添,该调的调,改换的换”,一定要使译文既不改变原意,又符合现代语法的要求,在翻译时只要我们多注意、多总结,相信我们的翻译能力定会有很大提高。

古诗鉴赏流程

【备考策略】

1.用信息

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①赠友送别类②咏史怀古类③山水田园类④托物言志类⑤战争或边塞类⑥羁旅愁思类等,掌握住每一类型的基本阅读方法,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就可以确定类型。

3.找意象(或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4.赏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5.品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再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

6.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等。

7.明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8.作训练

选择一些典型的诗词作鉴赏训练。所谓典型是指被用作鉴赏训练的诗作应具有意象清楚、意境明确、情感突出、传承性强(如唐宋诗词)等特点。当然,选诗应以律诗、绝句为主,选词则应以小令中调为主。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1.正确使用实词

正确使用实词主要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⑴意义

①词义范围不同。如“财富”和“财产”;“边疆”和“边境”。②词义轻重不同。如“毁坏”和“损坏”;“竭力”和“努力”。③词义重点不同。如“精巧”和“精美”;“诡辩”和“狡辩”。

⑵色彩

①感情色彩不同。如“结果”和“后果”;“鼓动”和“煽动”。②语体色彩不同。如“小气”和“吝啬”;“寿辰”和“生日”。

⑶用法

①适用对象不同。如“年龄”和“年纪”;“伺候”和“侍候”。②搭配关系不同。如“保持”和“维持”;“必须”和“必需”。③语法作用不同。如“诞辰”和“诞生”;“品位”和“品味”。

2.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使用的错误主要包括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和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两个方面。

⑴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

①错用关联词语。即没能很好地理解上下句的关系,把用于彼关系的关联词,用于此关系的句子之间。

②滥用关联词语。一个句子如已有表示某一关系的词语,就不能再用表示这一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的原因,是因为……”的句子就是经常出现的这类错误。

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我们要记住一些经常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以免误用。

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一个复句,如果各分句主语相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如果各分句的主语不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否则就错。

⑵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

①介词使用错误。介词的主要作用是与后面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但要注意有时多用了介词会导致缺少主语,少用误用会导致语意不清。

②副词使用错误。副词的作用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可作状语,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等,不作定语。这些都要注意。

③助词使用错误。助词是附着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着、了、过”和语气助词“啊、呢、吗、啦”等。其语法特点:一是不作句子成分,二是最没有实在意义,三是除“所”外都读轻声。不能误用、混用。

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虚词考查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其实掌握虚词的使用错误及修改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贪多滥用

所谓滥用,就是不该用的地方用了,造成语意不明。一般有关联词滥用、介词短语滥用、重复矛盾等几种错误。对于这一毛病,修改方法是把滥用的虚词删除。例如:

本品是用银花、连翘等中药配制而成,并且具有祛寒退热的功能。

此句前讲配制,后讲功能,两者之间并无语意上的并列关系,故"并且"这个关联词就滥用了。

(2)求简漏用

漏用就是少用,少用了虚词,会造成语意不完整或语病。这一类错误主要有单个虚词漏用、关联词语少用。对于这类毛病,修改的方法是把漏用的虚词补上。例如:

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这个句子缺少了一个虚词"在",没有词语与后面的"中"呼应,使得介词短语不完整。

(3)搭配乱用

这一类错误主要有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和一些习惯性短语搭配错误。像这类习惯性短语搭配有:从……出发,以……为出发点(为主、为核心),从……起,把……看作,把……作为,由……组成,从……中,在……上等等。

对于这类毛病,修改的方法是选用配对正确的词来换掉配对不恰当的词。例如:

只要你能在一小时内完成这篇两千字的文章,虽然够不上发表水平,也可以录用你。

句中"虽然……也"是不能搭配的,结合语境,在这里当选用"即使……也"。

(4)位置倒用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病。对于这类错误,我们的方法是: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尽管他行车超过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此句中关联词"尽管"放在句首导致这个句子缺少了主语,"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5)易混误用

虚词中很多是属于易混虚词,对于易混虚词误用,我们的方法是辨。平时要对这些近义虚词特别当心,尽量分清它们细微的差别。例如: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这个句子因没有分清"再"与"又"的区别而误用了"再"。"再"与"又"尽管都表示一次又一次,但"再"表示的是动作还没有发生,是将来时态;"又"表示动作已完成,是完成时态。

上述五种错误是虚词使用中的主要错误,如果我们对此能熟练掌握,那么对虚词的使用就不必再恐惧了。

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①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②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二、近义混用

①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②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三、褒贬失当

①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贝增心喜、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②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四、顾此失彼

①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②这次演出比较成功,只是个别动作有点装腔作势,不自然。

五、前后矛盾

①二嫂喃喃地说:“这是命中注定的,只能怨天尤人罢了。”

②杂志社的来稿虽多,可是不刊之论、有份量的稿子太少了。

六、误用词性

①我们必须打破老一套的墨守陈规。

②历史上也曾有那么几位文韬武略的英雄人物,想统一天下,但是未曾实现自己的抱负。

七、不合逻辑

①庞涓对部下笑道:“我早知道齐兵劫弱,果然被我追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②荆轲对太子丹说:“臣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八、堆砌成语

①在辩论会上,它的观点被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面目全非。

                     不可忽视的两用语境成语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有一些成语在两种语言环境中都可适用,如果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完成高考语文试题时,就可能把正确的成语运用判定为错误,从而影响得分。

秀色可餐  形容女性容貌美丽动人,也形容景色优美,让人入迷忘饥。

平易近人  比喻态度和蔼,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洋洋洒洒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灯红酒绿  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眉来眼去  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

处之泰然  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指对事情无动于衷。

鬼斧神工  像是鬼神所为。形容建筑、雕刻技艺精湛高明,几乎不为人力所及。也形容山石的奇形怪状,凌然峭立。

左右逢源  事情不管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为人处世圆滑。

指手画脚  说话时用手脚动作示意,也比喻瞎指挥,妄加评论指责。

战战兢兢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形容因饥寒冻馁而战抖的样子。

如虎添翼  既可以比喻强大的因增添力量更加强大,也可以比喻凶恶的因增添力量更加凶恶。

分庭抗礼  比喻双方平起平坐,不相上下。有时也指相互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的言行。

朝秦暮楚  比喻人反复 无常。亦谓朝在秦地,暮在楚地,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难兄难弟  彼此曾经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形容兄弟都非常好,也可指讥讽二人同样坏。

光怪陆离  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枝繁叶茂  形容枝叶繁密茂盛,也比喻子孙繁盛。

堂而皇之  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有时也用于形容体面或气派大。

赤膊上阵  比喻不顾一切地猛打猛冲的作风。也比喻坏人公开跳出来干坏事。

炯炯有神  形容眼光发亮,很有精神。多用于人物,也可用于一般动物。

两袖清风  比喻做官清廉,也比喻贫穷或手头没有积蓄。

不赞一词  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

谦敬关系易误用的成语

1、谦词误用

(1)蓬荜生辉   示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您的居室蓬荜生辉的。释析:“蓬荜生辉”是谦词,不能用于他人身上。

(2)抛砖引玉   示例:校长的一些话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释析:“抛砖引玉”是指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见解引起他人更好的看法或议论,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于第三人称叙述。

(3)见笑大方   示例:他把不太成熟的作品拿到张教授那里看,真是见笑大方了。释析:“见笑大方”是被行家里手笑话的意思,用于谦词。

(4)门户之见   示例:同学们问我学习的方法是什么,依我的门户之见,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向老师请教。释析“门户之见”并不是谦词,而是指“学术、艺术等领域中由宗派情绪产生的偏见。

(5)才疏学浅   示例:老张虽然才疏学浅,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不管谁有什么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释析:“才疏学浅”是才能不多,学识肤浅的意思,多用于谦词。

(6)敝帚自珍   示例:老王家摆满了旧式钟表,他对这些东西总是敝帚自珍。释析:“敝帚自珍”指把(自家的)破扫帚当宝贝珍惜,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7)笨鸟先飞   示例:我们班的李明同学总是笨鸟先飞,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释析:“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动。(多用于谦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