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精品课-天津医科大学

  • 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精品课-
  • 分类:生物医药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3/2/1 14:27:12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影像分流专业的主体课程之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成为合格的医学影像学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掌握X线成像.CT成像.MRI成像的成像原理及过程,各种成像的图像特点及其与图像质量有关的基本知识.临床应用优势及限度.分析诊断步骤及原则。正常的X线.CT.MRI解剖。

各种病变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各系统常见病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技术,熟悉少见病.疑难病的影像学诊断,熟悉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选择应用原则。了解介入放射技术。了解影像医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与方法

1.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以成像技术分章,分别介绍X线.CT.MR1和USG诊断的基本功,教学中除USG不作讲授外,其余各种成像内容均应作系统介绍,包括各成像技术的图像特点,各系统中各器官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异常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和在诊断中的意义,观察.分析和诊断方法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3.各论部分以疾病为章节,内容包括临床与病理.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中依次介绍X线.CT.MRI和USG的表现,教学中应作系统的讲授。考虑到学时因素,可对其中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即对于常见病作详细介绍,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作重点介绍,对于少见病可作般的提示,部分疾病可不作介绍。在讲授各疾病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时,对于X线.CT.MRT应根据其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优势情况有所择重的介绍,并同时介绍各种成像的比较性选择应用。

3.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又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会分析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具,卡富教学形式。课堂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密切结合教材内容,图文并茂讲授。同时可结合动画录相.实片展示教学,必要时可掺入病例图像讨论形式。

由于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手段已经包括了x线、CT、MRI、核索成像技术、超声,以及参与治疗的介入放射技术。本课程重点以讲授x线、CT、超声学为主,扼要介绍MRI特点。介入放射学、核素成像另作安排。

本大纲采用2005年8月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及各系统专业授课教师的实际而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结构”、“呼吸与循环模块”、“消化模块”、“骨骼与肌内模块”、“神经学模块”、“胚胎与生殖模块”系统基础模块课程及内、外、妇、儿部分临床核心模块等课程.而且完成了本科临床实习后,在第6学年进行的专科定向培养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联系和印证各系统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临床课专业知识。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

本课程以备系统放射学(x线、CT、MRI)和超声学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基”的要求,强调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的临影像思维能力的锻练,为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小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看(图像),要充分发挥教导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自学能力和影像思维能力。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因此要重视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讲授与适当阅读影像图片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多媒体课堂授课和阅片见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避免抽象式的理论教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言教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课堂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授课学时300(含x线、cT、MRI、超声),理论讲授与实习1:1。根据各系统的篇幅·以及临床发病就诊情况、教学片数量、、授课难点等因素,大致分配如下。放射学(260学时):总论4学时,呼吸系统52学时,循环系统32学时,乳腺4学时,骨关节48学时,消、泌、殖62学时,中枢神经系统36学时,五官颈部16学时,机动6学时。超声40学时。以上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师的特点,各部分教学学时可适当调整。核医学另作安排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