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心理学

  • 名称:自我成长心理学
  • 分类:心理学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3/6/18 10:03:04

还是教学培训团体,都是围绕着心理学和成长为核心。

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疫情的出现激发了很多人内在的焦虑感和危机感,不少人的工作和生活被动发生了变化,当然也有一些人主动求变,这也更促使我想去做一些免费的传播,帮助更多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未雨绸缪。

(注:在课程中,我可能会举一些现象做例子,一般不涉及具体人,切勿对号入座就好。)

前言

什么是自我成长心理学

很多人可能会比较疑惑,自我成长心理学是什么?这个组合是我为了给大家开设这门课组合在一起的。我个人理解为以心理学为途径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心理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细分领域很多。在我们的系列讲座中我尽量少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术语,以避免大家坠入迷雾中。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自我成长心理学”做一些拆解:

成长的动力,源于自我想改变

作为咨询师和培训师,我经常会被问到以下问题:一个人不愿意改变,如何才能改变他/她?

当一个人不愿意改变时,说明内心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改变的问题。如果没有内在动力,哪怕外部力量再大,效果也是有限的。因此,自我成长的出发点,在于自己觉得自己有困扰,看到了改变之后可能的益处,在某方面想自我改变。

有人问了,我脾气很不好,一点点小事发脾气,想改变,但总是做不到。我们看看,这个人有动力想改变,但是否是真正的“想改变”呢?不一定。就像我们和来访者最初的沟通,来访者说我很想改变,通常这时我会问他/她,你愿意做些什么来推动自己改变呢。

引导来访者从内心里只是“想”逐渐过渡到想做些什么,来推动自己。如果“想改变”无法产生接下来的行动,这个“想改变”本身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能够想出一个计划来,就是更近一步了;如果把计划落实了,行动起来,哪怕变化离结果还很远,但已经是真正的想改变了。

总结一下:“想改变”不仅仅是“空想”,需要想出计划,愿意付诸行动,这样才是真正做好成长和自我改变的准备了。

那我们每个人要改变什么呢,要成长什么呢?以下几个问题可以供大家思考:

1、我最讨厌什么样的人?我最喜欢什么样的人?他/她的哪些表现让我讨厌或喜欢?

2、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不是纯粹理想中的,是通过努力未来可以达到的),我需要如何做才能发生变化,离自己想要的生活更近一些?

3、我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如果闭上眼睛想象父母的样子,最先出来的是什么感受。有哪些和父母相处的经历对当前的关系有影响。

4、(已婚者)我和另一半的关系如何。关系模式是一方主导另一方退让,还是平等沟通商量?另一半和以前你眼中的他/她有哪些不同?婚姻关系中,你放松自由吗?家对于你来说是否是温暖的港湾?

5、(未婚者)我内心里想有一个人陪伴吗?我为这个目标可以做哪些努力?我对婚姻有哪些恐惧点?如果关系中出现哪些情况,会对自己有很大的挑战?

6、孩子在你眼中是怎样的?你给孩子打多少分?孩子的哪些行为会让你暴跳如雷,孩子的哪些行为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父母角色做得不错?

6、我对自己满意吗?我不能接受我的哪些方面?我认可自己的哪些方面?

……

以上只是随机列举的一些成长点,这些成长点在一定程度上会激活你的内在情绪状态,甚至导致情绪失衡。当你发现情绪上不舒服,不论是涉及到任何人任何事,都是值得思考的,通过情绪点来成长,也是很多人最容易意识到的。

这些情绪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愤怒(被不公正对待)、过度焦虑(担心自我形象受损,担心别人看法)、委屈压抑感(被剥夺、被无视)、失望绝望(无法应对,彻底失控)、抑郁(过度自我否定、无力承担)等。当这些情绪不仅仅是一次性事件中出现,而是多次出现,也就意味着成为一种人格模式了。

以上我们讲到的是主动成长,也存在被动成长。也许你会有疑问:被动改变也是成长吗?

被动改变不完全是成长,主要看自己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比如因为疫情,有在企业工作十年以上的中层管理者被裁。如果他/她归因于是企业老板太没有良心太缺德才导致被裁,如果自己当初找到一个好心的老板就不会被裁了,那这个心态就不是成长了。

遇到被裁这么大的事情,我们都会有情绪,需要一个缓冲,但不会任由自己处在情绪中。情绪是困住自己的牢笼,情绪主导了大脑,大脑没有心力去思考自己下一步去做什么,如何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如何更好地转型等。

如果他有多个角度,比如一方面有负面情绪,但是大脑还有一个空间理解老板的不容易,如果自己是老板,也会裁掉薪水较高的员工,裁掉一个这样的员工可以留下两三个甚至四五个普通员工。如果他看到了老板的不易,就有一部分从这件事情中跳出来了,会去思考自己之后的道路。

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事情。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句话之后,来了一件事,好,有事情是正常状况,我要了解具体情况,思考如何去解决它,而不是仅仅找原因,谁应该承担这件事情的后果。

记得有一年过年前,那时我和我太太还在二人世界。打扫厨房太太不小心打碎了酱油瓶,厨房满地狼藉。碎碎平安嘛,我们两个人不慌不忙,慢慢找拖来打扫,谁也没有责怪谁,谁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责。

可能一些朋友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责怪对方这么不小心,导致这样的后果,如果这样的话可能就进入争吵的过程了。我们换个角度想想看,谁会故意把酱油瓶打碎呢?不会,好,以这个为基础,对方不是故意的,如果我来打扫,会不会也可能这样呢。答案是可能的,所以不必追责,解决问题就好了。

这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只是把一件事当做一件事。当然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这样,有时候可能做不到,又是一个新的觉察和成长点。

所以说,事情决定不了我们的态度,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决定自己的态度,决定自己是否愿意付诸行动产生自主性改变。

“成长”:成长,是唯一的方向

成长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代表自己成长了呢?

我们需要先从基准开始,就是是从什么基础作为起点。就像学生考试成绩一样,半学期一位从90分提升到92,另一位从60分提升到80分。提升到80分,和92分相比还不算高,但是就自己的基准来看,从60分到80分,已经是飞跃式的进步了。

因此,成长是不能人与人相比较的。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同,成长任务和目标都不同,每个人的成长都只能以自己的昨天作为参照。有些人觉得我需要达到像某某人一样,这是以别人为目标,不是自己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哪些成长是“伪成长”,或者说是阶段性的成长,不是最终目标的成长。

比如一个人关系中习惯于讨好顺从,别人请他帮忙自己无法拒绝,担心自己不帮别人的忙,可能会破坏彼此的关系。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之后,就觉得我没有义务帮助别人,这些朋友总是打破自己的界限,以前干吗这样委屈自己。之后无论哪位朋友来帮忙,他/她统统拒绝,拒绝了好像自己就舒服了,有报复的快感。如果就此打住,是否可以理解为他就成长了呢。他是成长了,不过是处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没有在这个成长的上达到最终的成长。

我们在这里看看成长会经历的过程:

第一步:定基准和目标,找到成长点;

第二步:矫枉过正阶段,这个阶段总是从一端到另一段,跳过中间地带;

第三步:逐渐分化,寻找中间点。也就是在不同情况下寻求相匹配的方式。

结合刚刚的案例,可以看到案主从讨好顺从到完全拒绝,从第一步走到了第二步,这也是自己一个人建立目标成长时比较容易遇到的问题。

如果寻找成长咨询,咨询师可能帮助他处理讨好顺从背后有哪些经历在起作用,在深层情绪和认知上做一些回溯式干预,底部松动尤其是底部情绪部分松动后,案主理性的部分会逐渐回归。在走到矫枉过正阶段时,咨询师会帮助他意识到自己当下在这个阶段,接下来会做认知调整和区分,比如朋友关系是怎么发展的;打破界限有哪些利弊;如果自己有安排的时间朋友需要帮忙,是放弃自己要做的事还是拒绝了然后去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拒绝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更合适等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比如这些部分的工作都做了,案主经过模拟练习和现实检验后逐步掌握到了。

同理,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家都可以用类似的逻辑,比如妈妈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很逆反。把教养方式的调整当做一个目标,一开始妈妈可能什么都不敢管,直接从过于严格到过于宽松,无规则了。这个阶段也就是矫枉过正阶段,之后妈妈如果逐渐了解到要区分什么时候需要管,什么时候需要由孩子自己来决定,孩子做不到时妈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提醒比较合适。如果妈妈提醒不当,孩子理解为你又来管我,情绪上有对抗,妈妈说得对,但是我不要听,依然无法产生有效的改变。

所以涉及到双方的情况,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专业的建议是双方一起参与,共同找到一个目标,一起努力发生变化,才是相对较快的方式,只有一方参与,可能产生的变化很有限。

在成长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批判式思维,部分外部的媒介传递的,我们都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比如“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婚姻中隐忍维持,这样的理念忽视了自己有选择和纠错的权利。任何选择都无法保证足够的确定性,如果确认做错了选择,纠错就是正确的道路;再比如“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想买啥就买啥”,有人就受影响一冲动就去买几万块的包去了,买完就后悔了。

“坚持就是胜利”,如果方向错了,坚持可能会让自己错得更离谱。批判式思维,也是心理学辩证思维重要的一部分,不轻信,不盲从,不冲动。

  叁

“心理学”:自我成长的载体和途径

前边提到过,心理学涉及领域非常多,在个人成长领域,心理学有哪些理念呢?我做了几点核心的总结:

1)内控,而非外控

内控,指的是内部控制,遇到事情,自我主导,就是内控。比如,工作做得不错,内控型的人会认为我能力不错,或者我很努力,这是都是内控型的表现;也有人认为工作做得不错,是因为幸好有别人帮忙,后者只是运气比较好才做得不错,这种归因就是偏外控型的。

内控型的人遇到问题,会去想我能做些什么,我需要有哪些资源可以促成这件事情;而外控型的人会想一做事情就遇到问题,看来我不适合做这个,或者换一条路吧。这就如同挖井挖了两下,没有水就觉得需要换个地方挖,一样的道路。

2)长期,而非短期

心理学比较侧重长期,毕竟成长是长期的过程,而非短期立即可见的。一个人新婚一年不到日子过不下去了,就想把婚离了,这个人不适合我。在公司和直属上司关系不睦,我辞职换个工作,不见这个上司不见得了。这些方式看起来解决了问题,其实可能拖延了问题的解决。

日子过不下去了,婚姻关系中很多方面都是双方共同参与和完成的,不是单方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承担。这段关系如果和自己的成长相关更大,离婚了再结婚,是否还会重蹈覆辙呢。所以慎重一些,梳理清楚,看看自己的性格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避免以后婚姻中再遇到类似的问题。

和上司关系不睦,同样需要做类似的思考,是短期逃离让自己不舒适的人,还是让自我调适提高关系中的适应能力?如果换家公司,谁能确定一定能遇到更匹配的上司呢。当然也是有概率遇到更匹配的上司,只是把自己的重要选择交给概率,多少不靠谱了一点。

3)面对,而非逃避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一个同样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意义可能都不同。

比如一位员工和客户接洽时了解到中间出了重大失误,假设有ABC三位员工。A员工想如果直接和领导说,肯定要被骂,所以索性不说,自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B员工想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和领导汇报,看看领导怎么解决。哪怕自己被骂,只要能够减小对公司的损失就好。C员工遇到这个事情,他先去评估这个失误自己能够做一些什么,在汇报给领导时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也一并提交给领导了。A员工相对偏逃避,B员工和C员工都是面对问题,所不同的是C员工使用的是有效面对方式,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4)影响别人和接纳外部,而非改变别人,推责于外部

一些人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出发点,是为了怎么更好地改变别人,让别人听命于自己,或者让别人喜欢自己。

这个出发点是有偏差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别人,我们能做的是能够了解到别人的需要和性格,引导别人思考,和对方共同建立合作,对方在自我主导的基础上完成了改变。所以心理学只讲影响别人,至于影响是否有效果,取决于是否和对方的需要和性格相契合。

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影响,并使得别人自主改变,但是同样还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影响的。顺其自然,全然接纳,是一个理想状态,也是每个人终生成长的目标。

从微观角度来讲,我们可以从接纳别人和我们的不同开始,求同存异,接纳每个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生活方式,如果要所有和我们不同的人和我们保持一致,这也就违背了成长的理念。

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永远是对的,这样的模式还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样的模式,使得孩子没有了自主表达的空间,自我权利被剥夺,成年后也会遇到更多困扰。这部分我们下次课在性格成长部分再细讲。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前半生和后半生的问题,也是为下一次的内容提前预热一下。

后续 

前半生和后半生:不同阶段的自我成长心理学

这个前半生和后半生的解读,是我自己基于心理学的几大流派总结整合出来的,这里边已经用不到专业术语和名词了。我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

前半生:从外部汲取,证明自己以胜任、能力为核心

后半生:从内部生发,活出自己以幸福、自由为核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为学日益,为学可以理解为做学问,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是一个过程,日益,逐渐累积,逐渐增多。但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做学生,无穷尽学习知识啊。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去思考“道”的问题,道我们可以理解为规律,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智慧。

大道至简,日损也就意味着细枝末节逐步褪去,只留下了树的主干,也就是所谓的“道”,生活之道,智慧之道,意义之道。

前半生,我们每个人都从外部汲取知识,学习技能,寻求职业发展,以证明自己。这阶段以胜任和能力为核心。一个人内心深处觉得“我能行”、“我可以”,这是过往的所有经验带给自己的信心。证明自己,并不一定是说你一定要成功到改变世界,毕竟那是属于极少数人的专利。我们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了。

前半生和后半生,时间上是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的。有些人早一些,有些人晚一些。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在35-40岁左右开始进入心理上的后半生。开始思考意义和价值,比如自己忙于工作,却疏于和家人沟通,导致家庭不睦。这个阶段会有一个新的思考,会深入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做什么我会更快乐,心灵上更自由。

这种动力生发于内部,以活出自己为目标,以幸福和自由为核心。当一个人进入到这个阶段,越来越向内求,而非向外求了,人也会离内心越来越近,人的圆融通达、洒脱智慧,都会写满生命的每一个瞬间。

如果你读到这里,恭喜你应该已经进入心理上的后半生了,毕竟能够把文字看完,本身就是一种心力的投入。

今天是免费课程的第一讲。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一起帮助到更多的人。

第二讲,会在10天后,7月14日晚发布。

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困扰,无论是涉及到性格、职场、婚恋和亲子领域,都可以公众号里留言哦,到时候我会把大家提到的现象和困扰加入到课程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