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精品课 - 上海大学

  • 名称:心理学基础精品课 - 上海
  • 分类:心理学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23/11/26 20:07:28

本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教学实践活动包括观看教学录像、聘请专家讲座、演示经典实验等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课堂讲授11课时+1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 个体心理现象

二、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一、 心理学要探索什么

二、 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四、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如何研究心理学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三、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 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重要的的心理学派别

三、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教学要求:

掌握心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心理学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和当代研究的趋势。

重点和难点:

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具体研究方法的特点;心理学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其它教学环节:1课时实践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课堂讲授9课时+1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脑的进化

一、 神经系统的发生

二、 动物的神经系统进化

第二节 神经元

一、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二、 神经冲动的传递

三、 神经回路

第三节 神经系统

一、 周围神经系统

二、 中枢神经系统

三、 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四、 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四节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 定位说

二、 整体说

三、 机能系统学说

四、 模块说

第五节 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 什么是内分泌腺

二、 内分泌腺的分类与机能

三、 神经-体液调节

教学要求:

掌握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掌握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重点与难点:

1.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脑功能的各种学说。2.神经冲动的传导的机制、神经冲动化学传导的机制;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其它教学环节:1课时实践


第三章 感觉(课堂讲授10课时+ 2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感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

三、感觉的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机制

三、视觉基本现象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刺激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三、基本听觉现象

第四节 其他感觉

一、皮肤感觉

二、嗅觉和味觉

三、内部感觉

教学要求:


掌握感觉,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对数定律和乘方定律等概念。

掌握视觉和听觉的基本现象;了解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现象。

重点和难点:

视觉的基本现象以及听觉的基本现象;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2课时实践


第四章 知觉(课堂讲授10课时+2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三、知觉的生理机制

四、知觉的种类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四、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节 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二、大小知觉

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第四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二、运动知觉

第五节 错觉

一、什么叫错觉

二、错觉的种类

三、错觉理论

教学要求:

知晓什么是知觉、知觉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的意义;懂得知觉和感觉的关系;掌握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以及这些特性的意义;知晓空间知觉的含义;掌握知觉的组织原则,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以及距离知觉和深度知觉的线索,听觉定位的特点;了解错觉现象。

重点和难点:

1.知觉的概念、知觉中两种加工;2.知觉的四个基本特点;3.知觉(图形)的组织原则及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等;4.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5. 错觉的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2课时实践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课堂讲授8课时+ 2课时实践)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意识的一般问题

一、什么是意识 

二、什么是无意识

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 

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二、催眠

三、白日梦与幻想-意识的自发漂移

第三节 注意的一般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第四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教学要求:

掌握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掌握注意的概念;掌握注意的理论。

重点和难点:

1.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3.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几种形式;4.注意的认知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2课时实践


第六章 记忆(课堂讲授12课时+2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记忆

二、 记忆的作用

三、 记忆的分类

四、 记忆的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第二节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 记忆的脑机制

二、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三、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第三节 感觉记忆

一、 感觉记忆的编码

二、 感觉记忆的保持

三、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化

第四节 短时记忆

一、 短时记忆的编码

二、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三、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第五节 长时记忆

一、 什么是长时记忆

二、 长时记忆的编码

三、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四、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五、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第六节 内隐记忆

一、 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

二、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教学要求:

掌握记忆的概念;知道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联系;分析遗忘现象及规律;

知晓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掌握内隐记忆的概念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1.记忆的概念、结构和加工过程;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的概念、编码方式及遗忘特点;4.长时记忆的概念、编码方式、遗忘规律和提取的特点;5.内隐记忆的概念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其它教学环节:2课时实践


第七章 思维(课堂讲授12课时+2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二、 思维的过程

三、 思维的种类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二、想象

第三节 概念与推理

一、 概念的含义与种类

二、 概念结构的理论

三、 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四、 推理

第四节 问题解决

一、 问题解决的概念

二、 问题解决的策略

三、 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四、 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因素

五、 创造性

教学要求:

掌握思维的概念、种类;论述表象、想象与思维的关系;了解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了解推理的相关理论;论述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说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重点和难点:

1.思维的概念和特征;2.表象与想象的概念、表象的特征及想象的综合过程;3.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推理的概念和有关推理的理论;4.问题解决的含义、策略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其它教学环节:2课时实践


第八章 语言(课堂讲授8课时+ 2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 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 语言的结构

三、 语言的种类

四、 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五、 研究语言的意义

第二节 语言的生理机制

一、 语言的发音机制

二、 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

三、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化优势与语言活动

第三节 语言的理解

一、 语音知觉

二、 词汇的理解

三、 句子的理解

四、 课文的理解

第四节 语言的产生

一、 语言产生的性质

二、 语言产生的单位

三、 语言产生的阶段

教学要求:

掌握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语言的生理机制;理解语言的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和难点:

1.语言的概念、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2.语言的理解的概念及其影响字词、句子、课文理解的因素;3.语言加工的生理机制;

其它教学环节:2课时实践


第九章 动机(课堂讲授10课时+2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动机的概念

一、 什么是动机

二、 动机与需要

三、 动机与行为效率

四、 动机与价值观、意志

第二节 动机的理论

一、 本能论

二、 驱力理论

三、 唤醒理论

四、 诱因理论

五、 认知理论

第三节 动机的种类

一、 动机的一般分类

二、 生理性动机

三、 社会性动机

第四节 意志行动

一、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二、 意志行为中的冲突

三、 意志行为中的挫折

四、 意志的品质

教学要求:

掌握动机的概念;知道动机和需要的关系等;掌握动机的相关理论;理解动机与意志行动之间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动机与需要的关系;动机和需要的理论。

其它教学环节:2课时实践


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课堂讲授10课时+ 2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二、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三、情绪情感的分类 

第二节 情绪与脑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三、情绪与唤醒模式

第三节 表情

一、面部表情

二、姿态表情

三、语调表情

四、感觉反馈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一、早期的理论

二、认知理论

三、动机—分化理论

第五节 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二、情绪调节的类型

三、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四、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

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教学要求:

掌握情绪情感的含义、功能;掌握情绪的相关理论;了解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

1.情绪相关理论;2.情绪的调节与心理健康;3.情绪的机制;4.情绪调节的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2课时实践


第十一章 能力(课堂讲授10课时+2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能力的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三、能力、天才与才能

第二节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二、能力的结构

第三节 能力的测量

一、一般能力测量

二、特殊能力和创造力测量

第四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教学要求:

掌握能力的概念;知晓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了解能力测量的方法和手段;描述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影响能力的因素。

重点和难点:

1.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2.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3.离差智商的概念;4.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其它教学环节:2课时实践


第十二章 人格(课堂讲授12课时+ 2 课时实践)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格的概念

一、 什么是人格

二、 人格的结构

第二节 人格理论

一、 特质理论

二、 类型理论

三、 结构理论

第三节 认知风格

一、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二、 冲动—沉思

三、 同时性—继时性

第四节 人格测验

一、 自陈量表

二、 投射测验

三、 情境测验

四、 自我概念测验

第五节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生物遗传因素

二、 社会文化因素

三、 家庭环境因素

四、 早期经验

五、 自然物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