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台湾历史与文化

  • 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台湾历史与文
  • 分类:文化历史  
  • 观看人数:加载中
  • 时间:2019/6/23 9:39:15

福建师范大学-台湾历史与文化

一、台湾的地理环境

台湾由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火烧岛)、琉球屿、龟山屿、彭桂屿、钓鱼岛、黄尾屿等22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组成,总面积36006.2245平方公里。

台湾以北有琉球群岛,通往日本本土;以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望。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连成一体,后来台湾岛才和大陆分开。

台湾是一个多山的岛屿。中央山脉贯穿南北,北起苏澳,南到恒春半岛,全长340公里,3000米以上的高峰林立。中央山脉西侧为雪山山脉和玉山山脉。平原面积较小,分布于岛的周缘,主要有西部的嘉南平原、南部的屏东平原和东北部的宜兰平原。

台湾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夏长冬短,气温较高。台湾各地的累年平均温度,平原气候自4月以后平均温度达20℃以上,其中,6月至9月,平均最高温度超过30℃。冬季除高山以外,各地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均在15℃以上。台湾雨水丰富,湿度较|大,除西部沿海一带雨量较少外,其余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均在1500毫米以上,山地雨量更大,平均在3000一4000毫米以上。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省辖基隆、新竹、台中、嘉义、台南5个省辖市,台北、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16个县。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所谓“福建省政府”,辖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二、台湾的名称考证

1、有人认为,《禹贡》“岛夷卉服,厥雀织贝”中的“岛夷”就是指台湾的“番人”。

2、《列子·汤问》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里,有大壑焉,实无底之谷,名日归墟,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娇,三日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相去七万里”。有的学者根据字音相近,认为五山中的岱舆、员娇的首字合为岱员,与今日台湾音近,就是指台湾。

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即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蓬莱、方、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入海求仙人。”

有的学者认为瀛洲就是合湾。

4、《后汉书·东夷传》载“会稽海外有东娱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州及州。传言:

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州。世世相传,有数万家。有人认为东鼹就是台湾

5、《临海水土志》中有一段关于夷州的记载:“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溪。人皆冕发穿耳,女人不穿耳。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有犬,尾短如廉尾状。此夷舅姑子妇卧息共一大床,略不相避。...…取生鱼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日月为咬食之,以为上肴。”有的人认为夷州就是台湾。

总之,台湾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名称。台湾在商朝称为“岱舆”、“员娇”,战国称为“东鲲”,先秦称为“瀛洲”,汉朝称为“东夷”,三国称为“夷洲”,隋朝称为“流求”,唐朝称为“留仇”或“流虬”,宋朝又由“流求”改称“毗舍耶”。元朝称“瑶求”。明朝初期称为“东番”明宣宗到正德年间称为“台窝湾”;明万历年间称“大员”、“台员”到定名为“台湾”。

台湾的原意是“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

三、台湾的考合发规

大全坑文化,从1万多年前到公元前2500年,代表性遗址有台北县八里乡的大全坑下层、台北市圆山贝丘下层、台南归仁乡八甲村等。这类遗址集中在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西北海岸、中部海岸和西南海岸。发现的遗物,陶器有黑陶、彩陶及绳纹陶,以棕黄或红褐色陶片为主,质粗含砂;石器有打制石斧和磨制小石锌。

圆山文化,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后几百年,以大岔坑遗址上层、圆山贝丘上层为代表。这类遗址的分布,以台北盆地为中心,伸延到西海岸北部沿海地区。发现的陶器,以棕黑色为主,质料多含细砂;石器有有段石和有肩石斧等,多属磨制,还有少量骨角器和玉器,以及少量青铜器。凤鼻头文化,与圆山文化同时,遗址遍布于台湾中部、南部海岸与河谷地区,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为代表。这类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从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为印纹红陶文化。第二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初,为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第三期,从公元初到十六七世纪汉族文化大量输入为止,为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东海岸的原始文化,有两个文化层:下层属于大全坑一类的绳纹陶文化,上层则为石刀和各色陶器的农耕文化,以及各种巨石建筑,如石板石块房屋、石板棺、整块石头刻成的石棺、立石、石棚等。